我是 2015 年参加校招,这个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。先是比较顺利地拿到了阿里的实习 offer,然后在快要转正的时候被通知「拥抱变化」,接着在腾讯和小公司的 offer 之间抉择,然而选择了小公司之后又被毁约三方协议,最后重新申请腾讯 offer 成功。
阿里实习
我高中和本科都在杭州念的,所以很有感情,也想回杭州工作。在杭州的互联网公司中,阿里是最好的选择了(当时 BAT 都是风光无限)。正好实验室有师兄在阿里工作,就让他帮我内推了实习,面试很顺利就通过了。
实习期过的是挺爽的,小论文已经投掉了📚,阿里实习工资又高💰,我在杭州的同学朋友又多👬,我跟团队以及导师也都互相都挺满意的,可谓两情相悦,return offer 看起来没什么问题。跟我导师闲聊的内容都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🚗应该买什么,杭州哪里的房子🏡比较好。包括之后的转正面试,导师也表明结果很好(八月底),我也就没抱其他想法,安心舒适地等结果就行。
拥抱变化
结果后来就发生了「拥抱变化」,考古请看👉 《阿里巴巴毁约,说好的3000个校招名额突然缩减为400个》。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懵逼的,因为我一点面试其他公司的准备都没做,简历都停留在实习招聘时的样子。而且刚传出这个消息的时候,我跟我导师都不太相信,导师说按照以往的经验,即便要缩减校招 hc 也是优先缩减非技术岗的,不太会影响到技术类的招聘。结果之后的风声越传越真,我导师也有点慌了,劝我先出去面试拿一个 offer 保底再说(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组有三个实习生但是一个校招 hc 都没有)。我就赶紧改简历,投简历。
最坑的是当时已经过了秋招第一批内推招聘的时间点了,甚至已经错过了很多公司校招前半截的时间。甚至还出现了很搞笑的情况是,因为拥抱变化发生在校招内推之后,所以有些实习同学内推的朋友已经拿到 offer 了,而他自己的 offer 却冻结了。
腾讯 VS 创业公司
懵逼归懵逼,工作还是要找的。有些公司提供了针对阿里实习生的面试绿色通道,所以快速又密集地参加了几家公司的面试。
很快就拿到了腾讯的 offer,过程回忆起来还挺简单的,基本的笔试,基础知识,项目经验,实习经验,这些都少不了,额外的就是考了一下手写快排。最后跟 hr 聊了聊就发了 offer,但是是 base 上海,所以又开始纠结,我还是想留在杭州。
这个时候阿里的导师推荐了一个创业公司,由他的前同事在之前的集团架构调整时跳出来创立的,里面基本都是前阿里员工,跟我导师关系都不错。这家公司是做智能硬件解决方案的,当时比较代表性的硬件产品是智能 SD 卡,可以自动帮你备份 SD 卡里的数据到云端(主要是图片),软件产品是云端相册(包括三端的客户端,跟现在的时光相册很像),服务端用的是阿里云,之后的业务蓝图里还涉及智能家居、图像处理、大数据存储等等。
看起来还是挺不错的,初创,待遇也还行,又有导师背书,又能在杭州工作。当时思考了一个国庆,就答应了(多少还是受到「大公司拧螺丝,创业公司锻炼人」观念的影响,当时真是 naive 啊🤦)。然后跟腾讯联系毁约,这里不得不说,腾讯的 HR 非常专业,流程处理的非常快,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,然后就登记完成了(估计每年跟腾讯毁约的毕业生也不少吧🤦)。
被毁三方
之后就是几个月的浪🏄的时间,去福建、北京、西班牙🇪🇸玩了一圈。我在天津玩的时候,收到了那家创业公司 HR 的电话,我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是 2015 年的最后一天——12 月 31 日,我跟高中同学正在吃饭。HR 通知我原本的岗位 hc 取消了,不能录用我了,公司要对我的三方进行毁约。当时完全没有处理过类似的事情,非常无奈,但是又没办法,这件事情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公司那边,我也就只能接受。
之后就是跟家里人想对策,我妈建议我再联系腾讯试试看,看能不能把之前的 offer 再要回来。虽然觉得不可能,但是死马当活马医了,给腾讯的 HR 重新发了邮件,说明了情况,希望能重新申请当初的 offer。结果没想到 HR 很快就回复了,并且跟用人组联系之后,发现之前的 hc 还在,同意重新发 offer 给我。当时真的是高兴,同时对腾讯的好感也增加了很多。这里又不得不夸一下腾讯 HR 的专业态度跟工作效率。
之后的故事没有太多波澜,我毕业之后顺利入职了腾讯,工作至今。
结语
其实 2015 年跟今年(2019)有点像,各种寒冬的论调甚嚣尘上,不仅阿里缩减了校招 hc,那年很多创业公司都濒临倒闭。
我的校招之路相当波折,但是又不能怪阿里和那家创业公司,毕竟细说起来,实习本身也就没保证能转正,三方协议本身也就是只是个协议而已。只能说自己要随时做好准备,生活的变化太快了,你只有自己随时都有准备,才能应对各种变化😁。
以上。